在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和专业课程组老师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建筑专业基础课程组又良性运转了一个学年。随着新老师的不断增多,在这一学年中,每一门课程都在原有的团队成员的基础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扩充,基于专业课程具有相似性的特点,以课程组为载体,大家一起探讨相关课程的教法、学生的学法及方法的创新等,较之以往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改进,具体如下:
一、建筑专业基础课程组的组成
作为建筑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组,2024年主要包括《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建筑工程识图综合实训》、《房屋建筑学》、《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BIM技术应用》《BIM课程设计》《建筑CAD》等7门专业基础课程的授课任务,根据所教授的课程侧重点的不同,又将这些课程分为了由宋艳老师为组长的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组、杜秀丽老师为组长的房屋建筑学组以及由衣淑丽老师为组长的BIM和CAD上机实操组3个组别,分别承担了我院涉及到的所有的抓也基础课程的授课任务。
二、建筑专业基础课程组的目标和职责
课程组的主要目标是能够根据各个专业不同的人才培养方案,从具体课程的知识脉络出发,培养具备扎实的建筑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结合行业的前沿,不断地提供高质量的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确保学生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为后续专业课、专业核心课的学习打下基础;通过专业课程组中老师的互相学习,促进教师进行教学相关的科研活动,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持续的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以适应行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变化。
三、具体的课程组教学开展
作为一名教师,最基本的职责就是教好课,让学生通过所教授的课程,掌握课程的知识体系和脉络,并能够为后续的相关课程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1.《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课程
《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是建筑专业的一门理论性及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基础课必修课。主要学习建筑施工图和结构施工图部分,明确技术人员表达设计意图、交流技术的手段,掌握施工等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该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即读图和绘图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作风,为以后专业课的学习及将来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1)教学大纲的重新修订
新的教学大纲要求与专业贴合紧密,并能够与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毕业要求相吻合,所以在教学大纲的制定上每一章节都设置了具体的课程目标,明确了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及毕业要求,让每一章节的教与学都明确化,真正意义上做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学生最后的毕业做好铺垫。
(2)课件及教学设计的制作
对于本课程在前面已有的课件的基础上,本着完善课程知识体系及与上课课时吻合的原则,将知识体系进行重组和完善,按照新修订的大纲及课时的要求进行相关章节的调整,并对应编写了教学设计,明确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及情感目标,在保证了知识体系的完整性的前提下,为学生全方位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如下图1和图2,单纯讲解剪力墙中的配筋可能学生理解和掌握度会不够,包括如何做出墙体的保护层厚度,做到不漏筋,选择实际工程中的图片,通过讲解其施工工艺,让学生系统掌握一个具体的知识点,并能够与毕业设计的算量相联系,做到讲到、学到、并会灵活运用。
图1 剪力墙 图2 墙的保护层
(3)习题的组织与制作
在本环节上,主要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兴趣、结合社会需求及参加大赛等多个方面,优选出来的较为典型的习题在学习通进行布置及批阅,让所选的习题做到精确、全面且具有代表性,让学生学习的每个知识点都能够扎实。如下图3,如何利用所学的曲线绘制米老鼠,让本来较为复杂的曲线绘制变得更具趣味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图3 米老鼠
(4)思政元素的融入
将思政元素引入到每一个知识点的讲解过程中,让学生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思想意识;在体的讲解中将一些比较难以理解的知识点通过BIM建模,以可视性动画的形式给学生进行课堂展示,结合BIM模型进行授课,将课程多元素、多角度进行融合,保证了上课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趣味性,不断地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为后续建筑CAD及BIM课程等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绪论部分学习工程图学发展史时,从春秋时期的《周礼·考工记》到宋代《营造法式》,向学生介绍我国悠久的图学历史。《营造法式》是我国历史上关于建筑技术、艺术和制图的一部著名的建筑典籍,也是世界上很早印刊的建筑图书,通过简单介绍该著作,向学生说明我国古代建筑成就及图学发展的地位,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民族自豪感和专业自豪感。

图4 《营造法式》展示
2.《房屋建筑学》课程
《房屋建筑学》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授课模式,线上以自学课程基本知识点为主,提前布置学习任务和目标,推送学习资源,学生自主学习并小组内部讨论,遇到问题随时在线求助,把书读厚,主要达成知识目标,线下注重学生高阶性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课上研讨式教学,师生交流,精讲与串讲相结合,查缺补漏,归纳总结,重新组织整理课程内容,让学生融会贯通,引导学生形成课程框架体系,把握主线,把书读薄,同时课堂上以运用理论知识解决问题为目标,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体现高阶性,引导学生以团队或个人完成各项任务,深化理解,通过翻转课堂展示学习成果,提升学生参与度,增加课程挑战度,激发学生兴趣。
图5分组任务成果展示 图6翻转课堂一组学生成员合影
3.《BIM技术应用》课程
(1)课程基本情况
《BIM技术应用》是一门线上线下混合式上机实践课,是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集合。课程是基于新工科专业改造的课程建设成果而设计。主要内容包括建筑信息模型发展历史、BIM软件建筑建模、自定义族类型、BIM软件结构建模与分析以及基于完整工程案例的BIM协同设计等高级应用。通过各教学环节的学习,学生将树立科技报国的使命担当、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对传统文化的自信与认同感以及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够了解BIM技术的发展及未来使命,具备应用BIM技术进行建筑设计和结构分析以及基于BIM技术完成小型建筑工程项目的设计与实施;了解现行BIM行业规范及未来发展动向,为培养新工科教育体系下的卓越工程师打下坚实的基础。
(2)课程目标
本课程立足应用型人才培养,以CDIO理念为支撑,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理念,紧贴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培养掌握先进的建筑领域内的相关知识及良好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针对的学生是大二、大三的学生,已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积极要求上进,但自主学习能力有待加强。
(3)教学改革
将课程思政内容融入BIM技术及应用课程教学后,课程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更高。课前学生能结合学习资源积极预习,课中参与度明显增强,课后的复习、深化更有针对性,收效良好。学生对专业知识有了更深入的掌握,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上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达到了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的目标。
另外,教学团队成员借助BIM产学研中心平台,结合行业企业调研结果,通过剖析BIM技术应用规范及标准、BIM等级考试大纲,岗位工作技能要求,引入实际工程案例,并结合BIM技能竞赛要求内容,整合和重组教学内容,浓缩形成融合课证岗赛项目化的课程教学资源,提高了学生的大赛成绩,提升了实践能力和“双创”能力。
4.《建筑CAD》课程
(1)课程教学设计
本课程总体教学设计:以能力为本位、以实践为主线、以专题项目为主体,以成果为导向。充分利用丰富的线上教学资源和实际工程案例,模块化设置课程内容,在理论教学、课内实践、校外实习和社会实践四个情境中提升教学成效,通过课程教学发散式全面覆盖、项目式强化拓展、成果式激励引领,实现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
①“模块+专题”式教学内容
本课程根据CDIO工程教育理念和CAD技能人才市场需求,选取一个完整的建筑项目为教学内容,内容分为基础模块、专项模块、项目模块和拓展模块。每个模块根据内容分解为不同的专题。“模块+专题”式教学内容注重思政引领,能力为重。
②“模块+专题+创新”教学模式
以成果为导向,采取线上线下融合的“模块+专题+创新”教学模式,以完成一套完整的建筑项目工程图为标准,并在此学习基础上进行创新创业项目、学科竞赛、职业证书考取等知识拓展。根据各知识模块特点分别采取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翻转课堂、慕课资源等多种教学手段。
③“三段六步”式课堂教学
三段指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六步指教学过程中“课前预习—案例分析—学生实践训练—教师答疑点评—拓展训练—课后反思 ”六个步骤。线上线下教学设计如下:
课前:提前发放自主学习任务单,包含课程内容、互动问题、参考资源链接,项目要求等。学生通过搜集资料、课前作业、视频学习预习任务。
课中:教师讲解、分析知识点,答疑学生问题、学生限时训练、教师点评等。
课后:学生完成实验作业,上传学习平台,通过师生线上线下互动答疑,进行结果评价与纠错巩固,并总结反思,为今后教学提供借鉴。
④多元化考核方式
总评成绩由线上成绩和线下成绩组成,其中线上成绩占40%:考勤10%+课堂互动10%+视频学习20%+章节测验10%+作业30%+期中考试20%;线下成绩占60%:实践成绩40%+期末成绩60%(其中综合设计占30%,创新设计占30%)。多元化考核可保证课程考核的全面性和公平性,其考核成绩既能反映学生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2)课堂教学方法
本课程采取“三段六步”式课堂教学:三段指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六步指教学过程中“课前预习—案例分析—学生实践训练—教师答疑点评—拓展训练—课后反思 ”六个步骤。具体如下:
课前:教师制作自主学习任务单,包含课程内容、互动问题、参考资源链接,项目要求等。学生通过搜集资料、课前作业、视频学习预习任务。
课中:教师首先简要介绍项目涉及的基础知识,重点分析案例中关联知识点,引导学生将实际案例和教学知识点有机结合;然后学生进行相关实践训练,此时教师适时答疑,并观察学生项目实践过程中的表现,对集中性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评;接着进行巩固练习并实现知识点的拓展迁移。另外,可利用学生兴趣社团、专业工作室以及学习兴趣小组形成各层次学习团体,依托成熟的实验实践条件和丰富的网络资源平台,切实培养学生工程应用和实践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在讲评过程中结合CAD绘图挖掘家国情怀、行业规范、优秀传统文化、社会责任、职业操守方面的元素,每堂课设计2个思政点,形成一条主线贯穿课堂,形成由点到线到面的思政知识体系。
课后:学生完成实验作业,上传学习平台,通过师生线上线下互动答疑,进行结果评价与纠错巩固,并总结反思,为今后教学提供借鉴。
(3)实践教学模式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分层分类分模块训练的原则,搭建“校内实训+校外实践+专业竞赛”的实践教学平台,培养学生的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和综合技能,达到与专业培养相适应、循序渐进的实践目的。实践内容包括职业基础模块、职业认证模块、职业发展模块。
①采用工程案例,提升学生应用能力
为保障实践效果,实践教学内容采用选取一个完整的建筑项目,并根据需要加入技能考证和技能竞赛内容,创造工程实践环境,使学生与企业项目零距离接触,从而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
②强化校企融通,形成产学研合作教育
注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将实践与理论有效结合,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应用能力,还需要借助相关企业。充分利用企业实践实习场所作为学生实践基地,利用企业工程师对学生进行实践指导,实现“双导师”的指导模式。同时,学生也可以参与企业工程项目弥补其人手不足或技术欠缺等问题,形成产学研合作基地。目前,课程组已经与当地三四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
③以赛证促教学,培养实践创新能力
通过学院搭建的“一节、一赛、一团”品牌活动,鼓励学生通过参与学科竞赛、技能考证等,使其在训练过程中不断拓宽眼界、强化训练,提高技能,从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4)课程考核
①题库建设
该课程自课程建设以来,一直在进行课程资料的完善工作。迄今为止,共有近千个题例,另有27套CAD考证真题、10套技能大赛真题、各类建筑施工图近百套等,能够满足该课程的培养目标的要求。
②考试内容
根据工程图规范要求,综合近年来企业工程项目案例、职业资格证书考证内容、技能竞赛大赛竞赛内容进行综合考查。
③考核方法
该课程的考核方法,注重过程性考核兼顾期末综合测评,考核分为平时考勤、作业、课程项目、期末考试,每项考核内容都有具体的评定要求,最终提交对应的佐证。同时,该课程紧跟学校要求进行了考核方式的改革,在教学过程中增加过程性期中考核环节,以此来检验阶段性学习效果,以便进行教学方式、方法的及时调整。
④成绩评定
成绩的评定,打破课程评价存在的“一考定终身”的常规做法。从开课到期末考试,强化课堂教学全过程评价,设置过程性多次考核,按一定比例计入总成绩,考核学生的真才实学,促使学生全过程、全身心学习。
总评成绩由线上成绩和线下成绩组成,其中线上成绩占40%:考勤10%+课堂互动10%+视频学习20%+作业40%+期中考试20%;线下成绩占60%:实践成绩40%+期末成绩60%(其中综合设计占30%,创新设计占30%)。多元化考核可保证课程考核的全面性和公平性,其考核成绩既能反映学生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②要根据直播授课的特点更新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内容的调整。
③要增强师生同时实时在线教学的仪式感。
四、取得的成绩
在完成教学任务、实现了教学目标的同时,课程组的老师们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在科研、大赛等多个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绩:
1.论文(2篇)
宋艳:智能化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于展望——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24.11
胡凤菊:Hu F ,Wu X,Yi S.Research on the Reform of Engineering Cost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System Based on the Comprehensive Education of "Job Course
Competition Certificate"[J].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Teaching,2024,1(3):
2.课题(3项)
(1)衣淑丽:基于”产教、专创“双融合BIM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SDRKX-01-2023128)——2023年度山东软科学研究会”产教融合研究智库专项“课题
(2)林红利:基于BIM的综合管廊项目施工管理平台开发—2024年横向课题
(3)宋艳:基于AI的智能教育助理系统-2024年横向课题
3.荣誉:
(1)林红利:best365英国体育在线优秀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第十七届“高教杯”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优秀指导教师”。
(2)宋艳:第十七届“高教杯”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优秀指导教师”
(3)胡凤菊:第十七届“高教杯”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优秀指导教师”
(4)衣淑丽:第十七届“高教杯”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优秀指导教师”。
4.指导学生大赛获奖情况
(1)衣淑丽:第十七届“高教杯”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 国家级三等奖;全国3D大赛16周年精英联赛 省部级一等奖2项;第十六届山东省大学生科技节-山东省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 省部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第十二届未来设计师—全国高校数字设计艺术大赛省部级三等奖1项;2024第17届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年度竞赛 省部级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
(2)林红利:第十七届“高教杯”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 国家级三等奖;全国3D大赛16周年精英联赛 省部级特奖2项;第十六届山东省大学生科技节-山东省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 省部级一等奖3项;2024年全国大学生数字媒体科技作品及创意竞赛省部级二等奖1项省部级三等奖1项
(3)宋艳:山东省大学生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智能建筑结构设计--团体三等奖1项,建筑成图技术--团体二等奖1项,BIM创新应用-三等奖1项,建筑信息建模-一等奖1项;第十七届“高教杯”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先进成图技术赛道-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全国3D大赛16周年精英联赛省部级特奖1项,一等奖1项;“鲁班杯”全国高校BIM毕业设计作品大赛国家二等奖;山东省大学生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与应用大赛一等奖;2024年全国数字建筑创新应用大赛至尊挑战赛中获得三等奖3项。
(4)胡凤菊:第十七届“高教杯”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国家级三等奖;第十七届“高教杯”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国家级三等奖;第十七届“高教杯”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国家级三等奖;全国3D大赛16周年精英联赛省部级特等奖;第十六届山东省大学生科技节-山东省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省部级一等奖;第十六届山东省大学生科技节-山东省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省部级一等奖;全国3D大赛16周年精英联赛省部级二等奖;山东省第十五届大学生科技节--环境设计创新创意大赛省部级二等奖;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数字媒体科技作品及创意竞赛省部级三等奖;第17届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国家级二等奖1项。
回顾过去一年的工作,我们建筑专业基础课程组深感欣慰和自豪,通过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没我们不仅圆满完成了既定的教学任务,还在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师资队伍等诸多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不断的优化课程体系,提升教学质量,加强队伍建设,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我们也坚信,在学院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下,在课程组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建筑专业课程组将不断进步,为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家长农户专业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