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建筑力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培养未来工程师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为了确保课程的高效传授和学生的学习质量,我们《建筑力学》课程组的五位老师——许霞、张志远、崔贵玲、殷玉聪、辛长虹老师,共同参与了本次备课工作。我们的目标是通过集体智慧,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建筑力学》集体备课内容包含课程重难点分析、进度安排、实验安排、作业布置、阶段性考核等内容,具体活动总结如下:
1.重难点分析
课程重难点分析是《建筑力学》教学的基础。静力学部分强调力的合成与分解、平衡条件的运用,难点在于复杂平面力系的受力分析;材料力学部分则侧重于应力应变分析、梁的弯曲强度与刚度计算,难点在于应力状态分析、组合变形下的强度计算;结构力学部分则要求掌握力法、位移法求解超静定结构,难点在于超静定结构的内力分析与位移计算。通过明确重难点,教师能够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障碍。
2.进度安排
科学的进度安排是确保教学质量的关键。本课程共48个学时,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1-5周主要学习静力学基础,6-11周主要学习材料力学知识,尤其是梁的内力计算及强度校核,12-16周深化结构力学知识,通过循序渐进的学习路径,学生能够逐步构建起完整的知识体系。
3.实验安排
力学实验是建筑力学教学的实践环节,对于提升学生动手能力和理论理解至关重要。本课程精心设计了金属材料的拉伸与压缩实验及纯弯曲梁的正应力实验,采用实体操作与理论模拟相结合的方式,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理论应用能力。通过这一系列实验,学生不仅能够巩固理论知识,还能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未来的专业学习和职业生涯奠定坚实基础。
4.作业布置
作业布置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本课程作业包括基础题、案例分析、软件操作和开放性作业。基础题巩固课堂所学,案例分析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软件操作则强化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力。开放性作业鼓励学生探索课程之外的前沿领域,培养创新思维。多元化的作业形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全面发展。
5.阶段性考核
阶段性考核是评估学生学习成效的关键环节。本课程采用平时成绩、实验报告、单元测试、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平时成绩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课堂表现,单元测试和期中考试检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实验报告评估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期末考试则侧重于高级内容的掌握和创新思维的培养。通过多元化的考核体系,能够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在《建筑力学》课程备课中,课程组还特别强调了教学方法的创新,以适应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学生学习习惯的变化。借助学习通AI平台的数据分析功能,追踪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理解程度,从而为每位学生提供定制化的学习资源和辅导。利用学习通在线讨论区和实时问答功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并尝试将《建筑力学》与其他学科如材料科学、土木工程等进行整合,提供跨学科的学习体验。通过这些创新点,我们希望能够提升《建筑力学》课程的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他们的未来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集体备课过程中,课程组明确了教学目标和方法,确保了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同时,利用学习通平台进行个性化教学,希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互动性和实效性。